期刊封面

在浙江兰溪,仰视王春翠 | 裘山山
在浙江兰溪,一个叫蒋畈的静谧村落,我见到一位女先生,她的名字叫王春翠。我没和她握手,因为她高高地站在白墙上,我只能仰视。
照片上的她,白发如雪,却并不显老态,身板笔直,面容平静温和。她的身边,是一位更年长的老妪,她的婆母刘香梅。从时间推断,拍这张照片时,她已经和丈夫曹聚仁分开很多年了,也就是说,婆母已经是前婆母了。但仅看照片,她们依然像一对母女。
之所以称王春翠为女先生,不仅是因为她是老师,她是校长,她是作家,更因为她在百年前的乡村教书育人,传播文明。她生于1903年,还裹着小脚,所以她的另一个称呼是“小脚先生”。
起初她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。因为我们去的蒋畈村被称为“曹聚仁故里”,而她,只是曹聚仁的前妻。
曹聚仁,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,亦是教授、作家、报人和社会活动家,留下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。1950年赴香港后,为海峡两岸的沟通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,多次受到毛泽东、周恩来、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,以爱国人士著称。故蒋畈村是以他为傲的。
他的父亲曹梦岐,也是大名鼎鼎。清末最后一科秀才。二十世纪初赴杭州应乡试,虽名落孙山,却带回了康有为、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。从此决心远离功名,以教育救国,将启民智、开风化作为己任,立志要培育一批能改变社会风气的人才。1902年春,曹梦岐倾尽私财,以祖屋为校舍,创办了育才学堂。校名之意,取自孟子的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。他自任校长,并兼教国文、修身,倡导学做兼修,知行并进将一个愚昧落后的穷乡僻壤,带向了时代的前列。蒋畈有幸。须知在一个穷困之地办学育人,是精神上的开仓赈粮,是最大的慈善。曹梦岐功不可没。
蒋畈村
在赫赫有名的曹家,出现了王春翠,不过是多了一名曹王氏。而王春翠走进曹家,也是源于育才学堂。育才学堂很开明,男女生兼收,于是王春翠便成了曹聚仁的学妹。曹梦岐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,个个都聪慧好学,其中的二儿子曹聚仁,天生聪颖,悟性极高,四岁便念完了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五岁便念完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。十一岁就在育才小学任文史课教师了,人称“小先生”。“小先生”第一次见到王春翠,就喜欢上了她。
在曹家留下的老照片里,我没能看到王春翠早年的样子。据乡间传闻,她生得眉清目秀,且十分聪慧,这一点,从晚年的照片里可以看出。两个少年是在村旁的通洲桥上初相逢的,之后,他们就常去桥上“偶遇”,开心地谈天说地,或者静默地看着江水流淌。
我有幸走上了通洲桥,很古朴的一座廊桥,平静的江水从桥下缓缓流过,桥头有一棵巨大的梓树,看上去像香樟,但树干上挂着牌子明确写着梓树,还写着它已有两百多岁了。那么,这棵梓树,是见证过曹聚仁和王春翠的爱情的。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,一个十五岁,一个十二岁,美好而又单纯,单纯而又热烈。
通洲桥
曹王两家都很乐意达成这门婚事,于是他们俩早早就订了婚。之后,曹聚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1921年学成毕业后,回到老家和王春翠举办了婚礼。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王春翠做了赫赫有名的曹家的媳妇后,并没有开始阔太太的生活,而是继续求学,毕竟她才17岁。开明的曹家也没有将她拴在灶台边,支持她继续念书。她考上了杭州的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,是当时县里第一个女师范生。与此同时,曹聚仁前往上海爱国女中教书,两人开始了异地分居的生活。
曹聚仁到上海后,其聪明才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。他在教书的同时搞研究,写作,办刊物,创办了《涛声》《芒种》等刊物,为《社会日报》写社论,为《申报》副刊“自由谈”撰稿,还因为整理章太炎先生的《国学概论》而成为章太炎的入室弟子,与鲁迅先生也交往甚密。一时间成为上海文化界的活跃人物。
最初,分居两地的曹聚仁和王春翠信件往来频繁,互诉衷肠,互相交流学习和思想。但渐渐地,曹聚仁的信愈来愈少,也越来越短了。王春翠敏感地意识到他们的婚姻有了危机。丈夫是如此的年轻英俊,才华横溢,又在女中当老师,没有诱惑是不可能的。王春翠决意放弃学业,奔赴上海挽救婚姻。到达上海后,她的隐忧被证实了。但她不吵不闹,一如平常的用心照顾丈夫的日常起居,并协助丈夫创办《涛声》杂志,做校对,搞发行。与此同时,努力开辟自己的事业。她在上海暨南大学师范附小任教,也开始写作。处女作《我的母亲》,发表于《申报·自由谈》副刊。
文章来源:《浙江学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zjxkzz.cn/zonghexinwen/2021/1125/5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