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封面

在浙江兰溪,仰视王春翠 | 裘山山(2)
王春翠的贤淑和才华,打动了曹聚仁,曹聚仁辞去女中职务,夫妻二人和好如初。1926年,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,取名曹雯。女儿的出生,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喜悦,他们对这个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疼爱。在一张老照片上,我看到曹聚仁抱着曹雯,小姑娘非常可爱,大大的眼睛,高高的鼻梁,白皙的皮肤,如同一个小天使。
不幸的是,1932年日军入侵上海,曹聚仁在上海郊区的家被摧毁,什物书籍,荡然一空。女儿在躲避战火的途中病倒,由于交通不便,良医难寻,最后不幸夭折。六岁女儿的离世,对夫妻二人打击巨大,王春翠一时间心如死灰,曹聚仁也觉得如同世界末日到来。他痛哭道:“好似天地都到了末日,我这一生,也就这么完蛋了。”
承受着无边悲痛的王春翠,靠写作疗伤。她写下了《雯女的影子》一文,发表于《芒种》杂志。1934年,她又完成了散文集《竹叶集》,书名是鲁迅先生亲自选定的,曹聚仁为她作了序。1935年10月,她还以谢燕子为笔名,编著出版了《戏曲甲选》。
繁忙的工作和写作,渐渐抚平了王春翠的伤痛。她又燃起希望,她觉得自己和丈夫还年轻,还会再有孩子的。不料,他们的婚姻再次出现危机。这一次,王春翠心灰意冷,没再做任何努力。她孤身一人离开上海,回到了兰溪老家蒋畈村。
蒋畈村
王春翠回到蒋畈村,回到了曹家。毕竟她还是曹家的媳妇。她尽力照顾曹聚仁的父母,更重要的是,她接手了育才学堂,当了女校长。此时,育才学堂的创始人曹梦岐先生,早已离开了人世。他的长子曹聚德和三子曹聚义,先后接任过校长,又先后因为参加抗战而离开。
王春翠接手育才学校后,满腔的热情喷薄而出。首先提出减免学杂费,动员农家子女就学。她迈动着一双小脚在乡村中奔走,呼吁。她一分钱不拿,毫无杂念地办学,将乡村教育视为生命。
全面抗战爆发后,为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,提高国民的救国热忱,王春翠组建了“育才小学剧团”,自编自导了《黄河大合唱》《我们在太行山上》等节目,去各地开展抗日演出。1938年秋,他们在晒谷场演出了抗战话剧《一片爱国心》,引起强烈反响。当局要求他们摘下“救亡”横幅,遭到王春翠严厉拒绝。她还创办了《育才学刊》(共200余期),传播文明,宣传抗战,影响甚广。
与此同时,再婚后的曹聚仁也没有沉溺在小日子里,而是继续从事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。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,曹聚仁“脱下长袍,穿起短装,奔赴战场”,拿起笔做刀枪,写下了大量的战地新闻、人物通讯和杂感,部分内容还被编入到战时教科书中。我们在电影《八佰》里看到的那位深入到四行仓库保卫战战场的记者,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。
夫妻二人虽然分开了,却没有背道而驰,而是成了抗日战场上的战友,以各自不同的方式,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。这应该是我们看到的最好的结局。
尤其是王春翠,离异并没有让她变得愁苦脆弱,她像一名勇敢的战士,投入到了战斗中。1940年春,为避日军侵袭轰炸,王春翠带领师生们隐蔽到山林中继续上课。1942年5月,日军入侵浙东一带,山林里的学校被日军炸毁,他们不得不停课。但第二年稍有安宁,她又立即让学校复课了。复课之时,适逢育才小学建校40周年,她组织学校大庆三天,以提振师生士气。但好景不长,1944年夏,日军飞机再次轰炸,育才校舍又一次被夷为平地。王春翠依然不放弃,她借用祠堂、庙宇及闲房等继续办学,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做小脚先生。
抗日胜利后,王春翠马上着手重振育才小学。而且她还发愿,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校舍,增设中学部。为此她四处募捐,筹款,并写信给曹聚仁请求支持。其实这也是曹梦岐老先生的夙愿,曹梦岐在世时就一直想办中学部,故曹聚仁等曹家兄妹都很支持。他们联络当地名流,建立育才中学校董事会,筹措经费,用以创立育才初级中学。1947年,育才学园终于恢复了,小学部、中学部同时开课。曹聚德任中学校长,王春翠任小学校长。
我从育才学校的历史沿革中看到,王春翠自回到故乡接手育才学校后,没有过过一天安生日子,但也没有停止过一天办学。她让读书声穿越贫困,穿越战火,在山区乡村回响。最重要的是,她在这漫长的艰苦卓绝的岁月里,完成了她从曹王氏到王春翠的转换,成长为她自己,一个大写的女人。
文章来源:《浙江学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zjxkzz.cn/zonghexinwen/2021/1125/526.html